一、平衡規范
離心機的平衡狀態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、設備壽命及操作安全,需從轉子類型、樣品放置、配平方法三個層面嚴格把控:
1.轉子類型與配平原則
-固定角轉子:需遵循“合力為零,中心對稱”原則,采用2倍配平(如2、4、6管)、3倍配平(如3、6、9管)或2+3結合配平(如5、7、11管)。例如,6管配平時需將3組樣品對稱放置于轉子孔位,確保每組重量相等。
-水平掛籃轉子:需同時考慮單個吊籃內樣品對稱性及對應吊籃間平衡。單個吊籃內樣品重心應位于中心點,對向吊籃需以某一吊籃為基準,嚴格按轉子中心點對稱放置。
2.樣品放置與配平操作
-對稱放置:若轉子為偶數孔位,兩側重量需相等;奇數孔位轉子則中間放置樣品,兩側對稱分布。未使用孔位需用配平砝碼或平衡管填充水(或其他適宜液體)至標記線。
-樣品量檢查:確保每個樣品管液體量相等,或根據離心機說明書調整。液體質心直接影響離心平衡,微小差異可能導致劇烈振動。
-配平物質選擇:單管樣品需額外取用材質、規格一致的離心管進行配平,填充物質密度需接近樣品密度,避免因密度差異導致配平失效。
3.預平衡檢查與維護
-啟動前檢查:輕輕旋轉轉子,觀察是否有偏重感或異常聲音。若存在偏重,需重新調整樣品分布或配平。
-配件匹配:選擇與樣品管規格匹配的轉子和適配器,避免因配件不合適導致不平衡。
-定期維護:定期檢查轉子和樣品管支架磨損情況,確保無損壞或變形。磨損部件可能導致離心時動態不平衡,增加設備故障風險。
二、密封規范
離心機的密封性能對防止交叉污染、保護操作人員安全至關重要,需從機蓋、軸承位、傳動帶及管道接口四個關鍵部位加強密封設計:
1.機蓋密封
-密封結構:機蓋與機殼接合面需采用可靠密封措施,如密封槽結構配合耐腐蝕密封條。密封條材質需具備抗化學腐蝕性能,防止因腐蝕導致密封失效。
-附加裝置接口:進料管、洗滌管、觀察鏡等附加裝置安裝接口需采用密封設計,如法蘭連接或衛生級快開接口,防止液、氣相泄漏。
2.軸承位密封
-主軸螺母密封:傳統機型主軸螺母與轉鼓接合面常未設置密封圈,導致液、氣相滲入腐蝕主軸錐面或破壞軸承。現代機型需在主軸螺母部位設置動密封或靜密封結構,如橡膠O型圈或機械密封,阻止介質滲入。
-上軸承蓋密封:上軸承蓋需設置骨架式密封結構,同時封閉上軸承蓋與轉鼓錐孔間暴露部分,防止氣相腐蝕主軸暴露面。
3.傳動帶工作區域密封
-傳統機型缺陷:傳統離心機傳動帶為敞開式,僅在電機端設置防護罩,無法控制摩擦粉塵外泄,在潔凈區內使用會導致污染。
-改進措施:需對傳動帶工作區域進行密閉設計,如采用全封閉防護罩或獨立傳動腔,防止粉塵擴散至外部環境。
4.管道接口密封
-外接管道密封:進料管、洗滌管、出液管等外接管道需采用法蘭安裝方式,確保接口密封性能。對于高潔凈度要求場合,如無菌車間,需選用衛生級快開接口裝置,便于清洗且減少污染風險。

三、緊急處理規范
離心機運行中可能發生離心管泄漏、破裂等意外,需制定標準化應急流程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:
1.離心管泄漏或破裂處理
-立即斷電:切斷離心機電源,停止設備運行,防止進一步損害。
-關閉機蓋:若裝有感染性材料,破裂后需保持機蓋關閉30分鐘,減少氣溶膠暴露風險。
-個人防護:清理時需佩戴厚膠皮手套、防護眼鏡及口罩,防止皮膚或呼吸道接觸有害物質。
-碎片清理:用鑷子夾取碎片,避免飛濺,所有碎片放入專用利器盒處理。
-消毒處理:用含氯消毒劑(如84消毒液)或75%乙醇擦拭離心機內表面,清水擦拭后干燥再使用。未破碎離心管表面也可消毒。
2.離心機腔內污染處理
-消毒液浸泡:若離心機腔內被污染,倒入75%乙醇溶液浸泡30分鐘,吸棄消毒液。
-轉子消毒:將整個離心轉子放入消毒桶內浸泡消毒,用干凈紗巾沾清水擦拭轉子內腔及表面,直至干凈后再用干紗巾擦拭。
3.事故報告與后續處理
-通知負責人:迅速通知實驗室負責人,評估事故影響范圍。
-設備檢查:事故后需全面檢查離心機密封性能、轉子平衡性及電氣系統,確保無隱患后方可重新使用。